|
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的護理,造口?葡嚓P、造口護理、膀胱切除、尿管的護理、膀胱造瘺管的護理、膀胱癌膀胱是一個中空的大型肉質器官,負責收集和儲存尿液。膀胱腫瘤是泌尿系常見多發(fā)疾病,發(fā)病率占我國泌尿系腫瘤的首位,并以其多中心性發(fā)生及高發(fā)病率為特點,且一旦復發(fā)往往級別升高。全膀胱切除術是治療浸潤性膀胱腫瘤的首選方法。 (1) 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術的適應癥:浸潤性膀胱癌;多發(fā)的乳頭狀腫瘤;放療后腫瘤有復發(fā)或腫瘤有殘余;放療后膀胱攣縮嚴重或膀胱大出血經(jīng)非手術治療無效者也可做姑息性全膀胱切除術。 (2) 手術方式:取45CM回腸或30CM結腸去管道化縫合成W或U型與輸尿管及尿道吻合形成新膀胱重建下尿路功能,可控機制主要依靠尿道和外括約肌。 (3) 術前護理:心理護理;配合醫(yī)生做好各種檢查;皮膚準備;配血;飲食準備;腸道準備(術前3天口服抗菌藥物準備腸道,術前1天全流質飲食,術前1天下午4時開始口服恒康正清3盒,觀察排便情況,以排出清水無糞渣為干凈。);物品保管。 (4) 術后護理 ① 胃管的護理:保持有效的胃腸減壓,抽吸胃液每4小時一次,并記錄胃液的顏色和量。預防腸道脹氣;禁食,口腔護理,每日兩次;待肛門排氣后24—48小時拔管。 ② 尿管的護理: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術完畢將導尿管從尿道插入新膀胱內,既可以引流新膀胱的尿液,又可以起到牽引作用,是利用導尿管的氣囊將代膀胱拉上尿道內口,以減少代膀胱與尿道吻合口的張力,以防漏尿。連接床邊袋避免受壓。如留置導尿管較長時間無尿液流出,患者感覺下腹脹痛,而新膀胱造瘺口有尿液流出,則考慮管道堵塞,應用30ML或50ML甘油注射器取生理鹽水或5%蘇打水行低壓膀胱沖洗。拔除新膀胱造瘺管后1周左右可拔除。 ③ 膀胱造瘺管的護理:膀胱造瘺管放置在代膀胱內,以幫助膀胱頸后尿道吻合口愈合,主要是引流代膀胱的尿液及分泌的腸液,避免增加代膀胱的張力而出現(xiàn)漏尿。置管期間對造瘺管要經(jīng)常擠壓和定時沖洗,以減少腸黏液堵塞管腔。膀胱造瘺管連接床邊袋,術后約14天造影檢查,吻合口愈合良好,可拔管。 ④ 新膀胱的護理:保持新膀胱內尿液引流通暢、防止膀胱造瘺管、尿管移位、脫落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術后膀胱沖洗是保持新膀胱引流通暢的重要手段。 ⑤ 輸尿管導管的護理:膀胱全切術后將輸尿管導管放置于患者雙側輸尿管內,經(jīng)代膀胱引出。術后護理主要是保持導管周圍皮膚清潔,保持引流通暢,導管應妥善固定,防止扭曲受壓、脫落和折斷。若導管引流不暢,應檢查原因,若為血塊或脫落組織碎片堵塞,可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。外露處應接造口袋。保持通暢,術后10-14天拔除(新膀胱造影后)。 ⑥ 盆腔引流管的護理:盆腔引流管于膀胱全切術后常規(guī)放置,可經(jīng)患者尿道置于盆腔底部,也可放置于盆腔經(jīng)腹壁引出。護理上要嚴密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、顏色及性質,及時了解病情變化。如引流管短時間內引出較多鮮血,患者出現(xiàn)面色蒼白、大汗、煩躁不安等,應考慮盆腔內是否有活動性出血,及時報告醫(yī)生處理。如引流液為大量較清晰的液體,則考慮是否有吻合口漏導致尿外滲。 (5) 健康教育 ① 患者出院后繼續(xù)保持定時排尿的習慣,提前或推遲排尿均會影響新膀胱功能的穩(wěn)定。排尿的姿勢可采用蹲位或半坐位,爭取將尿液排盡,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。 ② 患者夜間可控性相對較差,其原因可能是入睡后尿道括約肌張力下降,此時如新膀胱無抑制收縮,尿液便溢出。囑病人適當增加夜間排尿次數(shù),嚴重者可于夜間鬧鐘定時排尿。 ③ 傍晚后少飲水,夜間定時排尿,必要時使用尿套。 ④ 出院后頭一年每三個月復查膀胱鏡一次,以后每半年復查一次。 ⑤ 新膀胱功能訓練:術后2周左右拔除造瘺管,待造瘺口愈合后,指導病人對留置導尿管定時放尿,當膀胱容量達150ML左右時即可拔管,拔除導尿管越早越好,一般于術后22天拔除,在此期間,患者逐漸形成對新膀胱的充盈感;拔除導尿管后,指導患者定時排尿,每次排尿前檢查并確定膀胱最高點,將手掌置于腹部膀胱高點位置,病人收縮腹肌,屏氣用力,靠腹壓排尿,排尿時隨下降的膀胱用掌心壓迫膀胱向下做環(huán)形按摩,手法不宜過重,以免損傷新膀胱,每次按摩5分鐘左右,膀胱下降至恥骨聯(lián)合時,可用四指向下輕壓膀胱,起到刺激和壓迫膀胱排尿的作用;每日訓練4次,鼓勵病人進行提肛運動,增強外括約肌功能,以便及早恢復新膀胱的可控能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