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親眼看著媽媽一點點死亡,女兒痛心告誡不久前,曾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,《親眼看著媽媽一點點死亡!如果你的父母已經(jīng)過了45歲,一定讓他們看看這篇文章!》:“我看著她一點一點枯萎下去,直至最后凋零,而我卻無能為力...” 作者聲淚俱下、撕心裂肺的敘述,可謂字字泣血,讓人震撼,至今記憶猶新。 作者是一位20多歲的女生,她的母親剛剛50歲就被確診腸癌晚期,盡管醫(yī)生和家庭都付出了巨大努力,媽媽也承受了手術、化療等地獄般的痛苦,還是在確診一年后去世了。 痛定思痛,她也在自己的微博中奉勸所有人,一旦過了45歲就要做一次腸鏡檢查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了結腸息肉,就一定要及時手術切除,如果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也要保持每10年檢查一次腸鏡。 為什么說“親眼看著媽媽一點點死亡”呢? 醫(yī)生的話說出了真相:腸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長出來的,它往往是從一個小小的腸息肉,日積月累,悄悄地生長,直至完全變壞,這個過程,至少需要5-10年的時間。 從這個意義上說,這個惡魔在5年前或10年前,就已經(jīng)在悄悄地、一點點地、吞噬著媽媽的生命; 其實它的始作俑者,就是一枚小小的腸息肉!它隱藏得很深,一般沒有任何癥狀,所以往往被人們忽視! 說到這里,就簡單說說腸癌是怎么回事。 大腸癌(結直腸癌),就是起源于大腸粘膜的惡性腫瘤,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; 我們的大腸大約有1.6米長,直腸癌就是大腸的下段,挨著肛門那一段;其余部分叫做結腸。 其中大部分的腸癌發(fā)生在直腸,約占到70-80%。 結直腸癌的發(fā)展套路非常簡單,前世今生可謂一目了然——90%以上的結腸癌都是由腸息肉發(fā)展而來的;而腺瘤在長大、癌變之前,幾乎沒有任何癥狀。 它一般經(jīng)歷這個過程: 正常粘膜➨增生➨腺瘤性息肉形成➨腺瘤癌變➨浸潤➨轉移 這個過程很遲緩,一般需要5~10年的時間,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發(fā)現(xiàn)并及時切除掉,以絕后患。 50以后是腸癌的高發(fā)期,也就是說腺瘤在45歲以前,一般還是良性的,我們趕在它變壞之前,找到它,切掉它,定期復查,就萬事大吉了。 怎么找到它呢?很簡單,就是在40歲前,做一次腸鏡! 怎么切掉它呢?也很簡單,還是腸鏡,不用開刀的,也不用住院的。 不要等到有癥狀再做腸鏡! 腸鏡其實是一條頂端安裝有微型攝像設備等小工具的柔軟的長管。腸鏡檢查,就是將這根長管從肛門一直伸入,通過直腸、乙狀結腸、橫結腸和升結腸,直達最深處的大腸回盲部以及回腸末端。 腸鏡的優(yōu)點就在于,醫(yī)生可以清晰、直觀地看到結直腸黏膜上所有可疑的病變,可以攝片,甚至能用活檢鉗直接鉗取可疑組織標本以備進一步病理檢查,必要時還能直接在腸鏡下切除早期癌變組織。不像X光、超聲等其他影像學檢查,由于不能近距離直接觀察,誤診率比較高。 因而腸鏡被認為是目前結直腸癌診斷的金標準。通過腸鏡檢查及早發(fā)現(xiàn)結直腸癌早期病灶或可能發(fā)生癌變的問題組織,及早進行治療處理,在完全可控的時機把結直腸癌解決掉,也算是一種很好的預防措施。 我國目前結直腸癌發(fā)病率最高的年齡段是40~50歲,因此建議40歲以上人群,無論男女,都要及早做一次腸鏡檢查。發(fā)現(xiàn)問題的可以及時處理,沒發(fā)現(xiàn)問題的每隔10年要再檢查一次。 還有一些結直腸癌高危人群,要更加重視腸鏡檢查,復查頻率最好提高到每3~5年一次,初檢年齡也最好提前到35歲左右。 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1、年齡40歲以上且有長期高脂飲食或吸煙、酗酒習慣,經(jīng)常吃腌制食品,纖維素攝入過少的人群; 2、有結直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; 3、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; 4、患有潰瘍型結腸炎、血吸蟲性直腸肉芽腫等癌前病變的人群; 5、做過結直腸息肉切除術的人群,要防范結直腸息肉復發(fā)并惡變; 6、做過結直腸癌手術的人群,也要終身定期復查。 7、有過膽囊切除史的人群,因膽囊儲量變少,多余膽汁刺激腸道可增加結直腸癌發(fā)病風險。 小結一下 1、大腸癌90%是腸息肉演化而來;及時發(fā)現(xiàn)息肉并切除之,就能有效避免悲劇發(fā)生; 2、50歲后是腸癌高發(fā)年齡段;40歲前做第一次腸鏡檢查最保險; 3、消化道腫瘤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癥狀;不要等到有癥狀再去體檢; 4、腸鏡是發(fā)現(xiàn)腸息肉、癌前疾病以及早癌的唯一利器,無法替代;不要寄希望于其他任何檢查; 5、有家族史的人,一定要提前篩查。 6、害怕疼的可以選擇無痛腸鏡;怕羞的也不必擔心,現(xiàn)在都有一次性檢查褲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