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一交一乱一A片熟女巜迷情酒店,办公室挺进少妇双腿间视频,激烈的性高湖波多野结衣,少妇我被躁爽到高潮A片李秀英

市場銷售咨詢

027-82302765

文章
  • 文章
搜索
首頁 >> 客戶關愛 >>造口百科 >>腸道百科 >> 盤點| 腸癌15個新靶點和新靶向藥物
详细内容

盤點| 腸癌15個新靶點和新靶向藥物

本文對腸癌的潛力靶點和靶向藥物進行了全面梳理,這里面包括了近兩年全球范圍內(nèi)首 次進入臨床試驗的“First in class”靶點,和近兩年中國開始追逐海外腳步展開臨床探索的“Fast follow”靶點。并結合最新臨床試驗進展進行梳理。

    0  1 HER2靶點機制

原癌基因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(HER2),即 C-erbB-2 基因,定位于染色體 17q12-21.32 上,編碼相對分子質(zhì)量為 185kD 的跨膜受體樣蛋白。HER2 同其他 ERBB 家族成員均為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,由胞外配體結合區(qū)、單鏈跨膜區(qū)及胞內(nèi)蛋白酪氨酸激酶區(qū)三部分組成。HER2 蛋白主要通過與家族中其他成員,包括 HER1(EGFR)、HER3 和 HER4 形成異二聚體而與各自的配體結合。HER2 蛋白常為異二聚體首選伴侶,且活性常強于其他異二聚體。當 HER2 與配體結合后,主要通過引起受體二聚化及胞質(zhì)內(nèi)酪氨酸激酶區(qū)的自身磷酸化,激活酪氨酸激酶的活性。HER2 蛋白介導的信號轉導途徑主要有 RAS/RAF/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(MAPK)途徑、磷脂酰肌醇 3 羥基激酶(PI3K)/AKT 途徑、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(STAT)途徑和磷酸酯酶 C(PLC)通路等。HER2 的變異形式包括過表達、突變及擴增。HER2 過表達的發(fā)生率在乳腺癌中比例最高,在胃癌、結腸癌中陽性率依次降低。目前,獲得國內(nèi)外藥監(jiān)部門批準的針對 HER2 的靶向藥主要有 3 大類:第一類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,包括來那替尼(Neratinib)、吡咯替尼(Pyrotinib)、拉帕替尼(Lapatinib)和圖卡替尼(Tucatinib);第二類是大分子單克隆抗體,包括曲妥珠單抗、帕妥珠單抗和伊尼妥單抗;第三類是抗體藥物偶聯(lián)物,如恩美曲妥珠單抗(T-DM1)、Trastuzumab Deruxtecan (DS-8201)和維迪西妥單抗。這些靶向藥的主要適應證為 HER2 陽性的乳腺癌和胃癌�?� HER2 突變的其他藥物及適應證的臨床研究也在進行之中。

  0  2 抗血管生成藥物靶點機制

眾多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腫瘤血管生成具有 3 個重要的調(diào)節(jié)因子及其受體:血管內(nèi)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(VEGF-VEGFR)、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及其受體(FGF-FGFR)及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及其受體(PDGF-PDGFR)。2011 年 Cell 雜志歸納的十大腫瘤發(fā)生發(fā)展機制中,持續(xù)的血管生成被認為是腫瘤生長的關鍵機制之一�?寡苌伤幬镒饔脵C制的探索和研究隨臨床實踐而不斷發(fā)展,主要的作用機制有以下幾點:抗血管生成藥物可以通過“餓死腫瘤”發(fā)揮作用;抗血管生成藥物使血管“正�;�;抗血管生成藥物抑制上皮-間質(zhì)轉化(EMT)和腫瘤干細胞和祖細胞的增殖;抗血管生成藥物抑制致癌基因途徑的促血管生成作用。近年來,抗血管生成聯(lián)合治療方案在多領域中不斷被探索和證實�?寡苌伤幬锖兔庖咧委熕幬锫�(lián)合使用,可以產(chǎn)生協(xié)同抗腫瘤作用,可在一定時間內(nèi)重塑腫瘤生長的微環(huán)境,使其變成免疫治療友好型環(huán)境。VEGF 除促進腫瘤血管生成外,還直接參與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,抑制免疫細胞通過外滲進入腫瘤組織,以及通過抑制樹突狀細胞成熟來降低腫瘤抗原的呈現(xiàn)�?寡苌伤幬锖兔庖咧委熕幬锫�(lián)合使用,通過改變腫瘤微環(huán)境以遏制腫瘤免疫逃逸,釋放免疫檢查點的免疫抑制以壓制腫瘤血管生成,從而達到抗腫瘤的協(xié)同效應。多項臨床研究顯示,在一些 PD-1 抗體單藥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的瘤種(如肝癌、胃癌和微衛(wèi)星穩(wěn)定的結直腸癌等),PD-1 抗體和抗血管生成藥物聯(lián)用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。PD-1 和 VEGF 在腫瘤微環(huán)境同時富集,相對于聯(lián)合用藥,更有利于雙特異抗體藥物藥效和安全性。

  0  3 KRAS靶點機制

RAS基因是最早被發(fā)現(xiàn)的一種重要的致癌基因,其突變存在于約30%的人類腫瘤中,是人類腫瘤最常見的致癌基因突變。在 RAS 家族中,KRAS是 RAS 的三個亞型之一,且相比于其他兩種 RAS亞型更易出現(xiàn)突變,在實體瘤中尤為常見,長期以來 KRAS 一直是精準治療努力攻克的靶點,包括靶向 KRAS 蛋白本身、或其翻譯后修飾、膜定位、蛋白質(zhì)-蛋白質(zhì)相互作用及 RAS 下游信號通路。但針對 RAS 基因策略中的大多數(shù)化合物研發(fā)都失敗了,直到 KRASG12C 抑制劑問世。近年來,研究的不斷深入為靶向 KRAS 治療腫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KRAS 抑制劑的研發(fā)也因此取得了顯著的進展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KRAS 蛋白作為分子開關發(fā)揮作用:它響應上游 EGFR 激活并調(diào)節(jié)下游 MAPK 和 PI3K/mTOR 通路,最終控制細胞增殖、分化和存活。SOS1 是 KRAS的關鍵鳥嘌呤交換因子(GEF),它在其催化結合位點結合并激活 GDP 結合的 RAS家族蛋白,從而促進 GDP 與 GTP 交換。除催化位點外,SOS1 還可以在變構位點與GTP 結合的 KRAS 結合,從而增強其 GEF 功能,構成正反饋調(diào)節(jié)機制。SOS1 的消耗或其 GEF 功能的特定遺傳失活已被證明會降低攜帶 KRAS 突變的腫瘤細胞的存活率。KRAS 基因在腫瘤中突變有幾種主要的亞型,除 G12C 外,還有 G12V、G13V、G12D、G13D,也就是蛋白的第 12 個或第 13 個氨基酸發(fā)生了特殊突變,從而產(chǎn)生一個強致癌基因。KRAS-G12C 突變指 KRAS 蛋白序列的第 12 個氨基酸,從正常的甘氨酸(代號為 G)突變成了半胱氨酸(代號為 C)。如此一個小小的變化,就讓這個基因功能完全失控,導致細胞癌變。G12C 突變亞型占 RAS 總突變比例在非小細胞肺癌為 13%,結直腸癌為 3%~5%,其他眾多實體瘤為 1%~2%。KRAS 是完美的抗癌靶點,曾被稱為“腫瘤靶向藥的圣杯”。靶向 KRAS G12C 抑制劑可以通過抑制核苷酸交換的重新激活,將癌蛋白捕獲在非活性狀態(tài),達到顯著抑制腫瘤的效果�;A科研人員和臨床醫(yī)務人員正在共同努力,希望開辟針對其他 KRAS突變體的靶向治療。繼 G12C 之后,G12D 有望成為下一個被突破的 KRAS 突變亞型,其中結直腸癌占12%,胰腺癌占 36%,非小細胞肺癌占 4%。

  0  4 MET靶點機制

間質(zhì)上皮轉化因子(MET)編碼合成的蛋白 c-MET,是一種可以與肝細胞生長因子(HGF)結合的受體酪氨酸激酶。c-MET 通路正常表達時可促進組織的分化與修復,當表達或調(diào)節(jié)異常時則可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與轉移。MET 通路異常激活存在于諸多實體瘤中,包括腦瘤、乳腺癌、結直腸癌、胃癌、頭頸癌、肺癌、肝癌、皮膚癌、前列腺癌及軟組織肉瘤等。MET通路的異常激活可以通過非 HGF 依賴性機制發(fā)生,主要包括 MET 14 外顯子跳躍突變、MET 擴增、重排和 MET 蛋白過表達等。目前認為,MET 高水平擴增和 14外顯子跳躍突變是 2 種可治療的變異,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發(fā)生率約 5%。臨床上的 MET 抑制劑分為 2 大類:小分子激酶抑制劑和單克隆抗體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包括卡博替尼、克唑替尼和賽沃替尼等,以及部分多靶點激酶抑制劑。高度選擇性的 MET 激酶抑制劑已經(jīng)上市的有美國 FDA 批準默克公司的特泊替尼(Tepotinib)和諾華公司的卡馬替尼(Capmatinib),用于治療 MET 14 外顯子跳躍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。另外,強生旗下楊森公司開發(fā)針對 c-MET/HGFR 和 EGFR的雙特異性抗體 Amivantamab,被證實在 MET 擴增亞組患者中比 TKI 耐藥 EGFR 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活性更強;除用于治療 MET 擴增,Amivantamab 也用于治療 EGFR 20 外顯子插入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。

  0  5 RET靶點機制

RET 基因位于 10 號染色體的長臂上,編碼 RET 蛋白。它屬于受體酪氨酸激酶,在正常神經(jīng)元、交感神經(jīng)和副交感神經(jīng)節(jié)、甲狀腺 C 細胞、腎上腺髓細胞、睪丸生殖細胞都有表達。RET 蛋白活化后會激活下游的信號通路(包含 RAS、ERK、PI3K、AKT 等),導致細胞增殖、遷移和分化。RET 基因異�?杀憩F(xiàn)為融合和突變兩種重要方式,在多種腫瘤中都有發(fā)生,但在不同的腫瘤中,RET 突變或融合的發(fā)生率不同。1%~2%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發(fā)生 RET 基因融合,超過 50%的甲狀腺髓樣癌患者發(fā)生 RET 基因點突變,10%~20%的乳頭狀甲狀腺癌患者發(fā)生 RET 基因融合。此外,在結直腸癌、乳腺癌、胰腺癌和其他癌癥中也觀察到 RET 基因突變,而在發(fā)生耐藥的 EGFR 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也觀察到 RET 融合。目前 FDA 批準禮來公司的塞普替尼(Selpercatinib,LOXO-292)和基石藥業(yè)的普拉替尼(BLU-667)兩款選擇性 RET 抑制劑用于治療成人轉移性 RET 融合陽性非小細胞肺癌。2021 年 3 月普拉替尼獲得中國 NMPA 批準,作為國家一類新藥用于接受過含鉑化療的 RET 融合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,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批的高選擇性 RET 抑制劑。TurningPoint Therapeutics 公司發(fā)布了其研發(fā)的第二代 RET 靶向藥 TPX-0046 的初步臨床研究數(shù)據(jù),數(shù)據(jù)顯示 TPX-0046 對曾接受過 RET 靶向治療的患者有一定療效。

  0  6 ROR1靶點機制

Ⅰ型受體酪氨酸激酶樣孤兒受體(ROR1)是 ROR 受體家族中的跨膜蛋白,參與細胞間信號交流、胞內(nèi)信號轉導等過程,調(diào)節(jié)細胞增殖、分化和轉移。在胚胎發(fā)育時,它通過介導 Wnt 信號通路的信號傳遞,在多種生理過程中發(fā)揮重要作用,包括調(diào)節(jié)細胞分裂、增殖、遷移和細胞趨化性。ROR1 在胚胎和嬰兒發(fā)育階段高度表達,在兒童和成人階段顯著下降,但在多種血液腫瘤和實體瘤中卻顯著提高。高度表達 ROR1 的血液腫瘤包括 B 細胞慢性淋巴細胞白血�。–LL)、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(ALL)、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和髓系血液腫瘤。在實體瘤中,表達 ROR1 的癌癥類型包括結腸癌、肺癌、胰腺癌、卵巢癌等多種癌癥。ROR1 主要通過兩種途徑與腫瘤發(fā)生發(fā)展相關,促進腫瘤干細胞發(fā)育和上皮間充質(zhì)轉化(EMT)。腫瘤干細胞是腫瘤中更具有干細胞特征的癌細胞,它們通常對化療藥物具有更高的耐藥性。而 EMT 過程讓細胞的形態(tài)從上皮細胞的形態(tài)轉化為間質(zhì)細胞的形態(tài),讓它們更具侵襲性,促進癌癥的轉移。ROR1 被認為是在血液腫瘤和實體瘤治療領域非常有潛力的靶點,在胚胎發(fā)育過程中以高水平表達而在成人組織中被抑制,參與宮內(nèi)發(fā)育過程中的分化、增殖、遷移和存活,在調(diào)節(jié)胚胎肌肉和骨骼發(fā)育中具有重要意義;在多種惡性腫瘤中過表達,它通過激活細胞存活信號通路,特別是 Wnt 信號通路,在腫瘤發(fā)生中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

  0  7 EGFR靶點機制

表皮生長因子受體(EGFR)是一種跨膜糖蛋白,為酪氨酸蛋白激酶 ErbB 受體家族的成員,該家族還包括 HER2/neu、HER3 和 HER4。EGFR 受體的激活發(fā)生在特異性表皮生長因子(EGF)配體,如與 EGF 或轉化生長因子 α(TGFα)結合后,這些配體會引起結構改變導致兩種受體二聚化。在這一過程中,激酶結構域誘導酪氨酸磷酸化,通過下游信號傳導通路導致細胞增殖的增強和凋亡障礙。EGFR 家族成員通過特定的驅動突變或基因擴增參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,特別是 NSCLC、膠質(zhì)母細胞瘤、結直腸癌、乳腺癌和卵巢腫瘤。大多數(shù)突變的EGFR 可發(fā)生自體二聚體化,而不依賴于配體的結合,從而結構性激活了激酶的活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EGFR 突變發(fā)生于激酶結構域,即 EGFR 外顯子 18 到外顯子 21,以東亞裔 NSCLC 患者為常見;其中,EGFR L858R 點突變和 19 外顯子缺失突變是最為常見的突變類型,約占 EGFR 突變的 90%。此外,EGFR 基因擴增也很常見,研究表明,高達 50%的 CRC 和 NSCLC 存在 EGFR 基因拷貝數(shù)顯著增加。因此,這些突變可引發(fā)信號轉導通路下游抗凋亡 Ras 信號傳導級聯(lián)的異常激活,進而導致細胞增殖不受控制和細胞凋亡發(fā)生障礙。目前抗 EGFR 藥物主要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(TKI)和抗 EGFR 的單克隆抗體(mAb)。小分子 EGFR TKI 與 ATP 競爭結合 EGFR 酪氨酸激酶的細胞內(nèi)催化結構域,從而抑制 EGFR 自身磷酸化和下游信號傳導。相反,抗 EGFR 單克隆抗體通過與 EGFR 的細胞外結構域結合,來阻斷配體誘導的 EGFR 酪氨酸激酶活化。近年來,雙抗與 ADC 的研發(fā)使這個經(jīng)典靶點越來越受關注。

  0  8 Claudin18.2靶點機制

緊密連接蛋白(Claudins)最早由日本京都大學的 Mikio Furuse和 Tsukita Shoichiro于 1998 年首先發(fā)現(xiàn)并命名,Claudins 來源于拉丁文 claudere(關閉),表明這些蛋白質(zhì)具有屏障作用。Claudins 是一種小分子(20~24/27kDa)四次跨膜蛋白,廣泛存在于從線蟲到人類的許多生物中。它們都具有非常相似的結構,n 末端和 c 末端均位于細胞質(zhì)中,由一排排蛋白質(zhì)顆粒組成緊密連接,這些蛋白顆粒形成連續(xù)的纖維,將相鄰細胞間的空隙封閉上,只允許水分子和離子從銜接處的小孔透過,而使大分子物質(zhì)難以穿過,Claudins 參與機體細胞旁通透性和電導的調(diào)節(jié)。CLDN18 是 Claudin(CLDN)蛋白家族的成員,其有 CLDN18.1 和 CLDN18.2 兩種異構體。CLDN18.2 蛋白的表達具有組織特異性,在正常生理狀態(tài)下,CLDN18.2 僅在胃黏膜上已分化的上皮細胞中表達,在其他的健康組織中均無表達;但在胃癌、胰腺癌高表達,乳腺癌、結腸癌、肝癌等原發(fā)性惡性腫瘤中表達也較高。同時,Claudin18.2 基因也會出現(xiàn)異常激活,高度選擇性、穩(wěn)定地表達于特定腫瘤組織,參與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和遷移,這使其成為潛在的抗腫瘤藥物有效分子靶點。目前,全球針對 Claudin18.2 為靶點的產(chǎn)品類型包括單克隆抗體、雙特異性抗體、CAR-T 細胞療法和 ADC。

  0  9 DDR1靶點機制

盤狀結構域受體(DDR)是一種膠原激活的受體酪氨酸激酶,在調(diào)節(jié)細胞的形態(tài)發(fā)生、分化、增殖、黏附、遷移、侵襲和基質(zhì)重塑等重要過程中發(fā)揮重要作用,主要在人體多種組織的表皮細胞中表達。DDR1 和 DDR2 的高表達或者突變與多種惡性腫瘤有關,而且 DDR 過表達與腫瘤淋巴結轉移顯著相關。DDR1 是阻止免疫細胞靠近腫瘤的關鍵蛋白;抑制 DDR1 的表達可以降低腫瘤微環(huán)境(TME)中的免疫抑制作用,有望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新靶標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腫瘤發(fā)展過程中,DDR1 可以使細胞外基質(zhì)(ECM)變?yōu)楦叨扔行虻臓顟B(tài),就像在腫瘤周圍包裹上一層“鐵絲網(wǎng)”,阻礙免疫細胞浸潤及其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。在 TNBC 小鼠模型中敲除 DDR1,可以促進腫瘤內(nèi) T 細胞的浸潤,并能抑制腫瘤的生長。因此,敲除 DDR1 基因或通過抑制 DDR1,有可能阻斷腫瘤的抗免疫監(jiān)控的能力,讓免疫細胞成功進入腫瘤殺傷腫瘤細胞。臨床前研究提示,DDR1 抑制劑在肝癌、乳腺癌、結腸直腸癌、胃癌、食管癌和NSCLC 患者來源的腫瘤移植小鼠模型(PDX)中表現(xiàn)出廣泛且很強的抗腫瘤活性。

  0  10 FRA1靶點機制

FOS 相關抗原 1(FRA1)屬于 FOS 蛋白家族,主要與 JUN 家族蛋白形成 AP-1復合物,從而發(fā)揮作用。轉錄因子復合物 AP-1 是在生物過程中調(diào)節(jié)基因轉錄的關鍵因素,多種腫瘤相關基因表達受 AP-1 調(diào)控;作為轉錄因子 AP-1 家族成員之一,原癌基因 FRA1 在腫瘤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方面逐漸受到關注。FRA1 的調(diào)節(jié)發(fā)生在轉錄和翻譯后修飾的水平,主要修飾方式是磷酸化。FRA1 主要受有絲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信號轉導途徑調(diào)控,并且由不依賴泛素的蛋白酶體降解。研究表明,F(xiàn)RA1 在許多腫瘤中異常表達并發(fā)揮相關作用,因靶器官而異;可以影響細胞的多種生物學功能,如腫瘤增殖、分化、侵襲和凋亡。FRA1 在乳腺癌、肺癌、大腸癌、前列腺癌、鼻咽癌、甲狀腺癌和其他腫瘤中過表達,但其在腫瘤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等過程中的具體作用,以及與其他信號通路之間的關系仍不清楚。

  0  11 IL-15靶點機制

白細胞介素 15(interleukin 15,IL-15)是一種 T 細胞生長因子。IL-15 對 T 細胞具有化學趨化作用,循環(huán)的淋巴細胞歸巢至外周淋巴結,抑制淋巴細胞發(fā)生凋亡,并促進 T 細胞的活化增殖,誘導產(chǎn)生細胞毒性 T 細胞(CTL);IL-15 除能夠促進記憶性 CD8+T 細胞的產(chǎn)生,而且在維持體內(nèi)記憶性 CD8+T 細胞的數(shù)目上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;IL-15 在 NK 細胞的活化與增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,在過表達 IL-15 的小鼠體內(nèi),NK 細胞的數(shù)目則明顯增加,并能增強免疫反應。此外,IL-15 在 DC 細胞及巨噬細胞的功能成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。IL-15 能夠促進 DC 細胞表達共刺激因子及IFN-γ,提高 DC 細胞活化 CD8+T 細胞及 NK 細胞的能力,IL-15 的抗腫瘤效應主要是通過促進 CD8+T 細胞和 NK 細胞的增殖及活化。在多種實驗動物腫瘤模型,包括LA795 肺腺癌、黑素瘤(B16,B78-H1)、MC38 結腸癌、肝癌和淋巴瘤中,利用 IL-15 治療均可以促進腫瘤消退,減少腫瘤轉移,提高存活率。

  0  12 NTRK靶點機制

原肌球蛋白受體激酶(TRK)是可調(diào)節(jié)哺乳動物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突觸的強度與可塑性的受體酪氨酸激酶家族,包括 TRKA、TRKB 和 TRKC三個亞型,分別由神經(jīng)營養(yǎng)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(NTRK)基因中的 NTRK1、NTRK2 和 NTRK3 編碼。TRK 蛋白細胞外域結構類似,但配體不同:TRKA 與神經(jīng)生長因子(NGF)結合;TRKB 與腦源性神經(jīng)營養(yǎng)因子(BDNF)和神經(jīng)營養(yǎng)因子 4(NT-4)結合;而 TRKC 與神經(jīng)營養(yǎng)因子 3(NT-3)結合。這些蛋白通常在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中表達,但當受到過度誘導激活后,TRK 發(fā)生磷酸化并激活下游的信號通道,包括 SHC、FRS2、PLCγ、MAPK、PI3K 和 PKC 等,最終導致腫瘤的發(fā)生。NTRK 融合是目前首個被發(fā)現(xiàn)并被認可的全癌種共發(fā)的可用藥突變基因,由NTRK 基因家族與其他基因融合所致,是一種罕見的靶點,在高加索人種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檢出率僅約 0.2%,在所有癌癥中的檢出率也僅有約 0.5%;尚無中國人群的流行病學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,但整體檢出率也非常低,是名副其實的“罕見靶點”。常見腫瘤如肺癌、乳腺癌、結直腸癌、類似乳腺分泌性癌(MASC)、甲狀腺癌、胰腺癌及各種肉瘤等均可能發(fā)生,其發(fā)生率< 1%;但在部分罕見腫瘤,如嬰兒纖維肉瘤和分泌型乳腺癌,NTRK 融合發(fā)生率高達 90%~100%。

  0  13 PRMT5靶點機制

蛋白質(zhì)精氨酸酶甲基轉移酶 5(PRMT5)是一種具有臨床潛力的表觀遺傳靶點,它作為主要的Ⅱ型精氨酸甲基轉移酶,在哺乳動物的細胞核和細胞質(zhì)中均有表達,可以甲基化組蛋白和多種非組蛋白。PRMT5 可與染色質(zhì)重塑復合體 SWI/SNF 及核小體重構和組蛋白脫乙酰酶形成染色質(zhì)重塑復合體,并甲基化修飾多種癌癥相關基因和轉錄因子,進而調(diào)控特定靶基因的表達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PRMT5 在許多類型的癌癥中上調(diào),包括淋巴瘤、肺癌、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等。此外,PRMT5 也可以抑制一些抑癌基因的轉錄,包括致瘤性抑制因子、非轉移性基因、視網(wǎng)膜母細胞瘤家族和程序性細胞死亡。因此,PRMT5 有可能是一個治療癌癥的潛在靶點。

  0  14 RSPO靶點機制

特異性頂部盤狀底板反應蛋白(RSPO)是一組新型分泌型蛋白,該家族由 4 種典型的人類分泌型蛋白組成,參與激活體內(nèi)外經(jīng)典的 Wnt-β-連鎖蛋白(β-catenin)信號通路。Wnt 信號通路是一種古老的、進化保守的通路和復雜的蛋白質(zhì)作用網(wǎng)絡,Wnt 途徑突變往往與人類胚胎發(fā)育、癌癥及其他疾病有關。Wnt 與細胞膜上 Frizzled(FZD)受體結合后使下游基因開始轉錄,產(chǎn)物包括 c-MYC、c-Jun、Fra-1、cycD、WISP1 等,與細胞周期相關。多個環(huán)節(jié)可調(diào)節(jié) Wnt 信號通路,如 RSPO 蛋白家族的成員通過穩(wěn)定膜上 FZD 受體來增強細胞對Wnt 配體的反應能力,這一機制依賴于富含亮氨酸、包含重復的 G 蛋白偶聯(lián)受體,如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(LRP)-5/6 受體。RSPO基因融合或過表達可見于肺癌、結腸癌、頭頸癌、卵巢癌和食管癌中。

  0  15 UCK2靶點機制

尿苷-胞苷激酶 2(UCK2)是一種由位于染色體 1q22-23.2 上 UCK2 基因編碼的酶,是能將尿苷和胞苷磷酸化成一磷酸尿苷(UMP)和一磷酸胞苷(CMP)的嘧啶核苷激酶,是嘧啶核苷酸補救合成途徑中的限速酶。另一種UCK 蛋白 UCK1,與 UCK2 具有 70%的序列同源性。UCK1 主要在骨骼肌、心臟、肝臟和腎臟等多種正常人體組織中廣泛表達,而 UCK2 僅在正常人胎盤和睪丸中檢測到,它們都可以催化尿苷和胞苷磷酸化為單磷酸鹽形式,在構成 DNA 和 RNA 的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中起關鍵作用。UCK2 對尿苷和胞苷底物的催化效率是 UCK1的 15~20 倍。研究表明,UCK1 基因表達水平和蛋白質(zhì)水平均與酶活性無關,而UCK2 表達水平與核糖核苷酸類似物的細胞敏感性相關,可能是 UCK1 催化活性明顯低于 UCK2 的主要原因。雖然尿苷和胞苷是 UCK2 的生理底物,但據(jù)證明它可以磷酸化其他核苷類似物,并在化療中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這種特性可以使 UCK2 成為核苷前藥(如環(huán)戊烯基胞苷)的重要活化劑。雖然 UCK2 表達僅在正常人胎盤和睪丸中檢測到,但其上調(diào)在幾種類型的癌組織中很常見,如肝癌組織、胰腺癌組織、結直腸癌組織、神經(jīng)母細胞瘤和乳腺癌組織。因此,UCK2 被認為是癌癥治療的藥物靶點和癌癥預后的生物標志物。目前已經(jīng)開展以 UCK2 酶活性為靶點的藥物用于腫瘤治療的臨床試驗。

END

來源:邱立新醫(yī)生公眾號

版權聲明:公眾號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內(nèi)容僅供醫(yī)學藥學專業(yè)人士參考,不代表平臺觀點。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  


聯(lián)系我們

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光谷大道62號關南福星醫(yī)藥園7幢7層1-8

027-82302765(市場銷售咨詢)

steadlive@foxmail.com

關注我們

微信掃一掃

關注公眾號

造口護理免費咨詢
- 護理師小紫
  • 點擊這里給我發(fā)消息
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微信掃一掃在線咨詢
微信掃一掃
在線咨詢
技术支持: 微客界智能建站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