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50歲再做腸癌檢查?美國專家建議,降低結直腸癌篩查年齡根據(jù)國際癌癥研究機構(IARC)發(fā)布的最新數(shù)據(jù),2020年中國結直腸癌已超過胃癌,成為第二常見的癌癥,僅次于肺癌。 一般來說,腸癌好發(fā)于老年人,患者年齡越大,發(fā)病率越高。但近年來,腸癌這種“老年病”,卻奪走了越來越多年輕患者的生命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過去30年,50歲以下結直腸癌發(fā)病率增加了近50%。 ▌腸癌盯上年輕人,晚期比例更高 美國癌癥協(xié)會旗下期刊《癌癥》去年的一篇研究表明:從2004年到2015年,50歲以下結直腸癌確診率從10%上升到了12%,約51%的患者是在晚期(III期或IV期)確診。不良生活方式、肥胖、環(huán)境、遺傳等風險因素,使得年輕人更容易患結直腸癌。 而在65歲以上人群中,結直腸癌發(fā)病率持續(xù)下降,這可能得益于老年人更重視篩查。 最近,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的研究小組建議,將結直腸癌篩查年齡從50歲降至45歲。 “我們不僅看到越來越多50歲以下的人確診結腸直腸癌,并且他們的病情可能會更嚴重,預后更差。” 西達賽奈醫(yī)療中心社區(qū)和人口健康研究主任簡·凱瑟琳·菲格雷多博士說,由于以往的篩查指南并未建議50歲以下的人進行篩查,除非有癥狀,否則他們通常難以在早期查出腸癌,甚至有癥狀時也可能被誤診為其他疾病,如痔瘡。年輕結直腸癌患者,晚期癌癥發(fā)生率更高。 ▌腸鏡是腸癌篩查的“金標準” 其實,腸癌屬于比較容易預防的癌種之一,大部分發(fā)病機制明確,90%以上的腸癌都是由腸息肉發(fā)展而來,這個過程最長可達10年。在這期間,只要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并切除掉息肉,就可阻斷惡變的可能。 結腸鏡檢查是腸癌篩查的“金標準”,而且它還有一個額外的優(yōu)勢:在小息肉變成癌癥之前,可以在做腸鏡的過程中將其直接切除,這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結直腸癌的發(fā)病率。 早期結直腸癌,通過手術+輔助化療,患者平均五年生存率高達90%;而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憑借五年生存率只有不到20%。 如今,對于晚期結直腸癌,治療手段也已有了較大進步。結直腸癌主要治療手段包括:手術、化療、放療、靶向治療、免疫治療。 臨床經(jīng)驗表明,結直腸癌不應采用“一刀切”的方法治療,而需要多學科專家根據(jù)患者具體分子基因突變情況及其相互作用,制定個性化精準治療方案。 ▌血液檢測篩查腸癌 不過,腸鏡檢查費用較高,還需要患者提前進行準備,做的過程中還會有不適感,即使是做無痛腸鏡,年輕人需要使用更多的麻醉劑,而且存在一定的并發(fā)癥(如腸穿孔)風險,許多年輕人對做腸鏡比較抗拒。另外,還有些人由于文化、宗教等因素,無法接受腸鏡檢查。 對此,西達賽奈團隊正在研究針對50歲以下人群的替代篩查方法,這項工作由美國結直腸癌聯(lián)盟資助。 雖然結腸鏡檢查是最理想的方法,但目前還有一些其他篩查方法,如通過糞便樣本進行糞便潛血居家檢測,糞便免疫化學檢測,虛擬結腸鏡(CT結腸鏡)檢查等。一種檢測ctDNA的血液篩查也已獲批,不過只檢測一種生物標志物。 通過血液檢測進行腸癌篩查前景廣闊。西達賽奈團隊正在進行相關研究,希望識別血液中更多的標志物,即使在低水平下也能檢測出來,有助于在早期發(fā)現(xiàn)結直腸癌。 ▌哪些人最需要腸癌篩查? 醫(yī)學界希望通過結腸鏡檢查、糞便檢查或血液檢查等,對80%的結腸直腸癌進行篩查。但同時,過度篩查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問題,如不必要的檢查或假陽性等。 目前,篩查主要基于兩大因素:年齡和家族史。 菲格雷多團隊正致力于基于多種因素建立結直腸癌篩查模型,“我們的目標是確保高風險的年輕人能及時得到合適的篩查,同時避免普通人群過度篩查! 降低篩查年齡是降低結直腸癌發(fā)病率的重要一步,也是提高篩查率及改善結直腸癌診治重要一步。 建議:健康人群應在45歲開始接受腸癌篩查。 如果有結直腸癌家族史、痔瘡及長期便血、炎癥性腸病(IBD)、生活方式不健康等高危人群,應在40歲開始定期檢查,或比其家族成員確診年齡早10年開始,以最早時間點為準。 |